跳转至

陶瓷材料(Ceramic Materials)

领域概述:陶瓷材料指无机非金属固体,传统上包括硅酸盐陶瓷(如陶瓷器皿、水泥、玻璃)等“传统陶瓷”,以及现代发展出的先进陶瓷(如氧化物陶瓷、氮化物、碳化物、硼化物等)。传统陶瓷通常由黏土等天然矿物烧结而成,主要特点是硬度高、耐高温、耐腐蚀,但脆性大(抗拉强度低、断裂韧性差)。

先进陶瓷在成分和工艺上经过优化,性能更加多样化。例如,氧化铝陶瓷、碳化硅陶瓷具有极高的耐磨和耐热性能,用于切削刀具和耐火材料;氮化硅陶瓷因高强度和抗热震性,被用于发动机涡轮转子;压电陶瓷(如钛酸钡)则在施加应力时产生电荷,可用于传感器和执行器。

陶瓷材料的制备常通过粉末烧结途径,通过控制烧结温度、气氛和添加剂来调整晶粒尺寸和致密度,从而影响强度和韧性。烧结过程中晶粒长大和液相形成需要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综合平衡。微观结构调控对于陶瓷尤为重要,例如引入第二相增韧(氧化锆增韧氧化铝)可以阻碍裂纹扩展,提高断裂韧性。陶瓷材料在高温结构部件、电绝缘体、电容器介质、切削工具、生物陶瓷牙植体等领域有广泛应用;其应用之所以可能,正是因为陶瓷能够在很多金属和高分子无法承受的环境下保持稳定(如高温、强腐蚀环境)。需要注意陶瓷的设计往往要规避拉应力集中,并通过复合或预应力等手段弥补其脆性。

总体而言,陶瓷材料是功能与结构并重的一大类材料,在现代工业和技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尤其先进陶瓷在高温领域表现卓越——它们能在常规材料失效的温度下保持强度,比如一些超高温陶瓷在 >2000°C 环境中仍能工作;同时具备优异的抗腐蚀性能和电学/光学特性,因而在航空航天、电子信息、能源等领域具有特殊价值。

参考学习资料

1) 课程 / 公开课

IIT/NPTEL:Advanced Ceramics(12 周)
面向具备材料基础的高年级本科/研究生。聚焦结构与功能陶瓷的组成—微观结构—性能关系,关键词包括烧结与致密化、缺陷化学、增韧机理、电子/介电/压电特性;配套视频、作业与笔记。
链接:https://archive.nptel.ac.in/courses/113/106/113106064/

2) 教材 / 书籍

Wiley:Introduction to Ceramics(W. D. Kingery 等,2e,1976)
陶瓷领域奠基教材,适合本科高年级/研初;覆盖晶体结构、烧结与烧结动力学、扩散与相变、力学/热学/电学性质及典型陶瓷体系;配有推导、图表与习题,可与实验课程配合使用。
链接:https://www.wiley.com/en-us/Introduction+to+Ceramics%2C+2nd+Edition-p-9780471598431

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:《无机非金属材料测试方法》(杨南如 主编,1990)
作为测试与表征参考书使用;面向已修材料性质与实验课程的读者。覆盖力学、热学、化学稳定性与介电等常见测试原理与方法,并给出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要点;适合用于陶瓷表征方案设计。

顶级期刊: 包括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等。